热门搜索



那年那月野菜香,一口咬住整个春天

文/冯兵绪

清明节回到老家,邢西山沟里到处是杨柳吐绿,山桃花开,旱地和山坡上的各种野菜也显拱头返青,在春阳的照耀下,经一场春雨的浸润,仿佛一夜间疯长起来。

不少妇女们背着挎篓,走向田间地头,低头弯腰寻找着嫩嫩的野菜。


现在人多认识到吃野菜营养丰富又健康,年轻人也说从网上了解到野菜富含维生素、矿物质,有助于减肥排毒,常吃野菜还能增强免疫力。

这就常常让家里的老人,趁春光正好,野菜正嫩,来给做一顿野菜“大餐”。

在这个充满生机的大好春光里,鲜嫩营养的野菜也用它独特的清香、丰富的营养,给山里人的味蕾带来春之盛宴。


顿时,小时候到地里剜野菜、吃野菜那一幕涌上心头……

那时候,到地里剜野菜是我们伙伴们课余时间必做的功课。每天一放学或者星期天,一群叽叽喳喳提篮背篓的伙伴们,一窝蜂朝着前台地里奔去。

为的是寻找那嫩绿的野菜,那就是鲜嫩能充饥的佳肴,更有想得到爹娘夸赞的喜悦,还要寻找一片放飞自由的空间。


记得那些野菜总是神秘地藏在麦垄里、旱地里、流水的垄沟沿。

麦苗菜、荠荠菜、猪耳朵叶、蒲公英、白蒿苗等各种各样的野菜,一大片一大片地连在一起。

地里的麦苗在微风中翩翩起舞,远远看去,就像舞动的波浪。伙伴们分散在地里,各自寻找着喜欢的野菜,有时候俩人也会为一丛野菜而争吵。

动作麻利的伙伴,不到半天的功夫,就能剜到满满一篮子,挂满汗水的脸上满是喜悦。

这剜野菜,运气好的话,可遇到一大片一大片的,剜了这片采那片。手忙着,脸上的汗水也顾不得擦一把。

田野里留下了伙伴们勤快的足迹,手里提着的篮子,也渐渐装满了新翠鲜嫩的野菜。

直到夕阳西下,彩霞染红西边的天空,伙伴们才擓上装满野菜的篮子,映着彩霞,一路欢歌飘荡在乡间小道上……

满载而归的伙伴们,兴高采烈地回到家里,赢得了左邻右舍大人们的一番夸奖。

此时,满村的上空,飘荡着袅袅炊烟,散发着山村家家豆沫儿汤的味香。

剜回的野菜,经大人仔细挑选,再用水缸里的山泉水反复清洗干净,等大锅里的豆沫儿汤煮沸了,熬几个滚儿,就把鲜嫩的野菜放进豆沫儿汤,这便是当晚一家人的美味佳肴了。

在我的记忆中,田野里的野菜满足着人们的口欲味蕾时,树技上的芽儿、花蕾也跃跃爬满枝头,那香椿、榆钱、槐花等先后登场,这些春天的鲜嫩野菜的美味,抢占着我们贪婪的舌尖。

那时候,吃野菜,最早的是白蒿。

刚刚拱出头的嫩白蒿采回半篮,仔细摘拣,再放入盆子里,倒入清水,几番淘洗干净。然后放在案板切碎,加入面粉搅匀摊在篦子上,点火开蒸。

这种蒸白蒿,邢西老家人叫“菜苦累”。蒸约半个小时,白蒿苦累的味道儿就慢慢弥漫开来。剥几瓣大蒜,砸碎,倒入小碗,加适量的酱油醋,淋点儿香油,吃苦累的佐料就做好了。

蒸好的白蒿苦累浇上调料,瞬间让人垂涎欲滴。夹一筷子送入口中,触发味蕾,沁人心脾,喷喷香。刚开始时还细嚼慢咽,三两口后便狼吞虎咽,直至饱嗝连连。

而此时的荠菜正是叶嫩根肥,味道鲜美,比苦菜、蒲公英等野菜更加清香和美味。

可以做菜饭、清炒或凉拌,还可做馅包饺子、蒸包子。我最喜欢吃的还是姥姥做的荠菜大包子,馅里主要是荠菜,拌入几个生鸡蛋,切入一大把新鲜的春韭,在配上几根香椿叶。那味道简直没法提了。

刚出锅时,趁着热乎劲儿咬上一口,鲜香的荠菜味扑面而来,满屋里氤氲着春天的气息。

我也爱吃凉拌荠菜,荠菜焯水后沥干水分,切碎加入蒜沫、春韭等,拌匀即可。那真是口感爽脆,真乃开胃的佳品啊!


榆钱盛开时,我们住在一起的小伙伴,就会爬上南场边那棵大榆树,折下一些枝条来。

一串串满是榆钱的枝条就飘飘悠悠落下来,一把把捋进篮子里,高兴地各自回家。

娘见了鲜嫩鲜嫩的榆钱,就仔细摘掉细枝子,舀来清水洗几遍。接着,就开始蒸成窝窝头或者“苦累”。

出锅后,来上一碗,再浇上事先炝好的头刀韭菜,那股香直冲鼻腔,真是忍不住先咽下一口口水,顺手就抄起一筷子,大口咽下去,满口溢香,那真叫一个爽哪!

等到槐花开满枝丫间,我们一到星期天,就随心所欲去采摘回一篓篓的洋槐花来。

娘除了把槐花晒到房上备存外,再选取一些鲜嫩的槐花洗净沥干后,再把花梗捋出来,或熘“苦累”或蒸“窝窝”或锅边贴“饼子”,做成各种各样槐花饭食。

饭场上,你看伙伴们手中的干粮,真是五花八门,但都离不开以槐花为主。那年头,能填饱肚子,还真得感谢那些槐花们。

如今,当年那些相伴剜野菜的伙伴们也各奔前程了。

这次回到老家,看到后院满院子杂草中有一些猪耳朵叶,且长得无比鲜嫩。

那停留在叶面上的水珠,就好似珍珠般的晶莹剔透,散发着诱人的美。

我静静地注视着这些猪耳朵叶,眼前幻化出当年的左邻右舍忙碌之余,剜回来一篮一篮的野菜,做成各种野菜美食。

望着这些野菜,就增添了一份满满的记忆,永远刻印在脑海里,成为几代山里人的梦幻。

作者简介:冯兵绪,男,生于1966年,邢台市信都区白岸乡朱温坪村人。现为中国报协集报分会会员,信都区作协会员。间或有集报文章见刊于《中国集报信息》,有散文见刊于邢台日报,牛城晚报,开发区报,信都报等。创建公众号“魅力太行”。